Gaming Keyboard Mouse / 電競鍵盤 /滑鼠
-
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電競鍵盤實測開箱,「自由軸」橫空問世,換鍵帽還不夠、自己換軸體才是王道!
作為電競大廠,ROG旗下有不少電競周邊,每一個系列底下都有好幾種不同型號來針對擁有不同需求的玩家,在100%電競鍵盤方面,有可以在Cherry MX鍵軸與ROG RX與NX自有軸之間來回替換的ROG Strix Scope、具備多媒體鍵位,可以在100%與80%尺寸變換的ROG Claymore系列,今年這兩大系列也都已經推出新品,站上也一一為各位介紹過了。 而小編本次要介紹給各位的為ROG 100%電競鍵盤另一系列:ROG Strix Flare,以詞綴的字面意思來看,Flare是信號彈的意思,這也是本系列最注目的地方,擁有可客制化的發光標誌板,而接續血統的下一代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則搭載了AniMe Matrix動態燈效,讓玩家們在鍵軸使用體驗外,還能獲得更佳絢爛的燈光效果,當然,選電競鍵盤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看軸體,但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讓你消除這個煩惱,因為它具備的是「自由軸」。 鋁合金上蓋以及鐵灰色的組合,在電競設計上是不敗的默契搭檔,也更能凸顯出其冷豔的科技感,原先在機體右上角的客製化發光標誌板,在本代被拔除,改以與西風之神相呼應的斜切區塊,並搭載AniMe Matrix LED顯示器,讓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在金屬與色調的科技感中,更加帶有一點跳動、活潑的感覺,更有一種高科技反烏托邦產品的感覺。 左上方的多媒體控制介面也有大幅度更新,前一代以滾輪與按鍵來組合多媒體介面,而本代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則以滾輪與撥動式開關來操作,使用上更加直覺、快捷,而原先的按鍵位置則改成Windows開始鍵鎖定與背光鍵。 作為以FLARE為詞綴的電競鍵盤,除了AniMe Matrix動態燈效外,RGB燈效的配置也相當有意思,一般而言,電競鍵盤的RGB燈效不外乎建立在軸體之內或之上,而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在鍵盤後端也安裝了一排LED燈泡,配合散射條,整個看起來更加魔幻。 不過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有皮革腕托配件,玩家們如果在虛擬世界中,長期征戰導致手腕不適,也可以裝個來減輕負擔,當然,後端的散射條必須拆下才可以安裝,但安裝相當簡單,不管是散射條還是腕托,都是採用磁吸式安裝,一拆一合,啪地一聲就能安裝完畢,簡單輕鬆愉快,而且腕托後端也有散射條設計,滿滿RGB燈效,不會顧此失彼。 ROG電競鍵盤給玩家們DIY的自由度都相當地大,想改什麼有趣的鍵帽來凸顯自己的風格都不是問題,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內建為Cherry MX紅軸,十字形軸體可以應用於市面上大部份鍵帽,DIY方面完全不用擔心。 但有趣的地方在於,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除了鍵帽的高自由度外,還可以全鍵自行更換軸體,所以說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它採用的是「自由軸」,我想應該不為過,不過要注意的是僅能使用機械式軸體,可別拿剪刀腳來硬塞。 至於拆卸與安裝方面,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隨附配件有拔鍵器與拔軸器,相當貼心,裝卸難度也僅僅只是新手村程度的等級,但得注意在裝卸軸體的時候記得先斷電,避免短路,至於Cherry MX紅軸的屬性與參數,應該不需要小編再多介紹了。 而ROG RX與NX自有軸的部分,小編在前文有附上文章連結,不熟的玩家們可參考看看。 除了可以自由DIY軸體以外,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在硬體上的配置也相當有意思,具備高速USB微控制器,提供8,000Hz輪詢率,從原先電競周邊基本的1ms延遲活脫脫壓制到僅有0.125ms,輸入速度將比市面上大部分電競鍵盤快8倍的速度,而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輪詢率預設為1,000Hz,玩家們可在Armoury Crate程式裡進行調整。 必須說,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是一支相當有趣的電競鍵盤。首先,挑選電競鍵盤的首要條件就是區別軸體,但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可以自由更換鍵帽與軸體,今天心情好換個紅軸、今天有點悶悶不樂裝個黑軸,幾乎可以隨心所欲,這等於讓我們對鍵盤軸體一貫以來的認知配置,在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上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甚至可以誇張一點的說,用一支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就可以使用所有軸體了,所以也不存在著手感與敲擊舒適度的問題,但有個前提是,想換的軸體必須支援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才行。 因此,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的軸體應該算是「自由軸」才對,那麼解決了軸體問題,滾輪式與撥動式的多媒體控制介面,直觀且容易使用,也不存在占用鍵位的問題,AniMe Matrix LED顯示器的加入更是神來一筆,更加活潑的視覺效果,在RGB燈效中殺出重圍,讓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有了那麼一點高科技反烏托邦產物的感覺,打字舒適度問題?剛剛說了「自由軸」讓這個問題不存在了,什麼,你說手腕靠部的舒適度問題,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有腕托,所以解決了,想快速連結手機硬碟,機體前端也有USB 2.0埠,所以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當作本年度的開春之作根本是當之無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TUF Gaming M4 Air / Wireless電競滑鼠雙子星實測開箱,靈巧無線與極致輕量化超好用!
ASUS TUF Gaming系列,以電競領域來看,其定位無非是高規高效的硬體配置、以及軍規級的優異耐用性,在價格上也相對ASUS其他品牌來得親民,玩家們在預算上也能掐得更加精準,而在滑鼠方面,只有M3與M5兩哥們挑大樑,說實在的,在選擇上是少了那麼一點。 不過依照ASUS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也不需我們玩家擔心太多,而現在M4不就來了嗎?而且M4系列還分作Air與Wireless版,小編也一口氣將這兩支都拿來給各位瞧瞧,事不宜遲,速度來看看這兩支TUF Gaming M4 Air/Wireless。 不過M4這孿生雙胞胎,除了型號、與機體輪廓大致相同之外,單就詞綴簡單來說,Air是輕量化版本、Wireless是無線版,但在規格上其實仍有差異,這點玩家們在入手前可得多多注意。 先就M4 Air來看,鏤空設計是輕量化的一項選擇,但這也不知道是誰帶起來的風氣,對一些有密集恐懼症的玩家來說,看久了心裡就會有些癢癢的感覺,不過實際來說,鏤空設計的確能在重量上大作文章。 鏤空設計設置在掌握區,其以大量三角形堆積而成空心金字塔框架,視覺上就如一張編織精良的網子,美感上頗有巧思,體積為126 x 63.5 x 39.6 (mm),屬偏大型的右手專用滑鼠,但鏤空設計也帶來了前所未見的輕量化系統,M4 Air僅僅只有47公克,使用上極度靈巧、流暢。 也因為鏤空設計,一眼就能直視內部PCB電路板中的一些小零件,但也不必擔心洞洞裝會帶來什麼副作用,PCB電路板具備IPX6防水等級,可以防止玩家們手汗中的水氣入侵、一些細微的水珠也不造成影響,但還是得小心不要打翻飲料,免得整個潑灑進去,賠了飲料又折滑鼠,得不償失。 但不是只有挖洞來進行輕量化而已,M4 Air為有線滑鼠,在連結線上,ASUS也是煞費苦心,採用材質柔軟的彈性纖維所製的TUF Gaming Paracord,配合100%的PTFE 鼠腳來減少摩擦,加強滑動的流暢度,讓玩家們有逼近使用無線滑鼠的感覺。 既然是輕量化版本,M4 Air也不具備什麼太繁雜的按鍵配置,採左、右、中、側面2鍵加上中鍵後的4段DPI鍵,共6顆按鍵的典型可編程按鍵配置,輕量化的外觀與功能設計,配合輕度電競玩家,恰恰好送作堆。 而在規格上,採用了16,000 DPI光學感測器、並具備40G加速度、最高速度可達400 IPS,輪詢率也是電競滑鼠必備的1,000Hz,除了在滑鼠墊上能夠迅捷移動外,也具備了實際應對滑動速度的規格,讓鼠標能夠確實跟上手腕速度,嚴格說起來,M4 Air就是一支超速度型的滑鼠選手。 透過ARMOURY CRATE中可以看到,原先的6鍵功能之外,還可做不一樣的多編程配置,也能在4段DPI調整中設定玩家們想要的數值,內建為400/800/1,600/3,200,最高可調整至16,000。 既然都是雙胞胎了,M4 Wireless在體積方面與M4 Air完全就是個一模一樣的個體,體積方面也是一致的126 x 63.5 x 39.6 (mm),只不過M4 Wireless在外觀設計上,就是典型的滑鼠模板,左右兩側抓握區也加強了防滑性與握持感,使用起來加倍穩固。 不過M4 Wireless不是充電型的無線滑鼠,需要搭配3號或4號電池才能使用,這方面也相當簡單,頂蓋往後一掀便能裝卸電池,雖說沒有輕量化設計,但在裝上3號電池之後也才86公克,如果想裝4號電池的話,還能搭配電池轉換盒使用,重量更是能減輕至77公克,也算是個輕量型選手。 外殼的製作材質也相當有趣,採用PBT塑膠所製,並且擁有抗菌離子銀材質,在長期使用時,所可能累積的微生物或細菌,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此外,PBT材質的抗磨損效果也是一等一的。 M4 Wireless也擁有6組可編程按鍵,左、右、中、側面2鍵加上中鍵後的4段DPI鍵,基本上與M4 Air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但在側鍵大小的設計上,M4 Wireless稍微大顆一點,在點擊時會較為方便。 連線方面,可以在頂蓋內部發現2.4 GHz接收器,不過雙模式連線是無線滑鼠的基本配備,M4 Wireless具備藍牙5.1規範,因此玩家們想用藍牙模式也可以。 不過這兄弟倆可不是只有無線有線的差異而已,在規格上也有些微不同,12,000 DPI光學感測器,配合DPI鍵的話,共可調整4段模式,且具備35G加速度、最高速度300 IPS,輪詢率也為電競滑鼠基本盤1,000Hz,對於想跳槽無線滑鼠陣營的新玩家來說,算是個好選擇。 透過ARMOURY CRATE應用程式來看,與M4 Air設定介面有所不同,但功能大同小異,DPI設定為內建的400/800/1600/3200,玩家們可自由更動;此外還能在程式中查看M4 Wireless當下電量。 M4 Air的47公克簡直不可思議,要不是還有握住滑鼠的感覺,在實際滑動時,簡直就像手上沒東西一樣,空心金字塔結構的鏤空設計,防滑效果意外的好,即使極致輕量化,也不怕在激動時刻甩飛滑鼠;小編身為無線滑鼠的愛用者,市面上,需要更換電池的無線滑鼠,甚至是需要兩顆3號電池的那種,其重量都相當可觀,不過M4 Wireless相當特別,即使沒有鏤空設計,最重也僅僅只是86公克,使用起來毫無負擔,配合2.4 GHz連結模式,誇張一點來說,如果認真滑動,桌面根本無法限制你手臂的滑動(笑)。 這對雙胞胎各佔勝場,也沒有什麼絕對優勢,假設喜歡輕盈、靈巧的玩家,或是手勁沒那麼大的女性玩家們,不妨可以參考M4 Air;至於想跳槽無線滑鼠陣營的玩家們,M4 Wireless的掌握感與舒適度都相當不錯,搭配一組充電電池的話,可說是走到哪用到哪,如果有興趣,M4 Wireless是個不錯的無線電競滑鼠入門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CORSAIR K70 RGB TKL電競鍵盤實測開箱,玩家級優質電競鍵盤!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CORSAIR推出的K70 RGB TKL吧! K70系列相信對於一些老玩家們來說是不陌生,作為CORSAIR主力產品已經相當多年,當年問世時,前衛的懸浮式設計與獨家的配置,搭配金屬髮絲紋背板設計,走在潮流最尖端,後期更有RGB燈效加持,讓K70如虎添翼般,成為電競鍵盤界中的霸主之一,而針對80%配置用戶需求漸增,CORSAIR也推出了這把K70 RGB TKL版本。 K70 RGB TKL如名稱所示為TKL 80%鍵盤配置,少了獨立數字鍵區域,讓整體鍵盤體積縮短,不僅在桌面上的占比縮小,讓右手滑鼠有更多空間可以操作,攜帶上更加便利。 雖說是屬於K70家族,不過與現款K70 MK.2相比,K70 RGB TKL在一些細節設計上,倒是採用了如K100般的新元素。 鍵帽部分,K70 RGB TKL全面採用了受玩家好評的雙射出成型PBT材質,帶點磨砂的觸感不僅提升舒適度,也更不易沾染指紋,並且具有耐磨特性,降低因長時間磨損而讓鍵帽變的油亮光滑。 K70 RGB TKL提供Cherry MX銀軸與紅軸可選擇,先前小編已經為大家開箱過銀軸版本,而本次手上的為紅軸版本,擁有4.0mm鍵程、2.0mm觸發鍵程、45cN輕盈觸發力道以及直上直下的線性手感,提供流暢又迅速的反應。 在按鍵配置上除了移除數字鍵,上排的快捷鍵也有稍微做了小幅更動,可以看到原本坐落在數字鍵上方的媒體快捷鍵並沒有取消,而是移至鍵盤左上角位置,並統一採用半圓形設計;另外官方把「設定檔切換」、「亮度」、「鎖定」三顆按鍵與鍵盤指示燈號位置對調,呈現較廣大、簡約的視覺感官。 這把CORSAIR K70 RGB TKL承襲了K70的經典風格再融入些全新元素以及更加簡約便利的設計,相信如果原本就是船迷的一員那肯定是再熟悉不過,實際體驗一輪下來,紅軸確實能明顯感受到比銀軸還要長得鍵程與觸發鍵程,在辦公打字上有更良好的使用體驗,而K70 RGB TKL還支援高達8000MHz的極速輪循率,能大幅降低反應時間,這把紅軸版本可以說是在辦公與遊戲之中取得一個絕佳的平衡。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CORSAIR K100 RGB電競鍵盤實測開箱,海盜船電競鍵盤中的頂尖之作!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CORSAIR 推出的K10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吧! K100 RGB延續著海盜船鍵盤的頂級用料,底部外殼採用經過髮絲紋處理鋁合金材質,配上中央鏡面的狀態顯示面板與LOGO,凸顯出尊爵不凡的氣質,果然很有CORSAIR的設計風格啊。 更順應電競鍵盤的設計趨勢,替換掉了過去慣用的硬質手托,改為了包覆人造皮革的記憶海綿,表面的特殊紋路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觸感,海綿的柔軟度也是恰到好處,靠在上面就好像是讓手腕躺在彈簧床般的舒適。另外還提供了替換鍵帽,還特別在色彩與觸感上做出強化處理,好用來和其他按鍵區隔。 K100 RGB主打的訴求就是要快上加快,在軸體的選擇上有招牌的Cherry MX Speed銀軸外,與自家全新開發的CORSAIR OPX光學軸,而身為愛嘗鮮的小編,本文介紹當然是後者囉。 CORSAIR OPX光學灰軸的觸發鍵程僅有1.0mm,觸發力道則為45g,並加入了AXON Hyper-Processing來大幅度提升鍵盤的處理效能,使其原生具備4000Hz的輪詢率與按鍵偵測的能力,足足是一般鍵盤的四倍之多,更重要的是,如此的組合,其觸發時間卻只有極短的0.5毫秒,相當驚人。 延續了K95的音量滾輪和6顆自訂按鍵,並在鍵盤的左上角加入多功能快捷轉盤,玩家可以透過按壓中間的按鈕切換不同的功能後,再用轉盤進行操作像是上下捲動、放大縮小、切換應用程式等功能,讓操作變得更加流暢便利。 依據小編的體驗來說,K100快捷轉盤的阻尼比較高,且因為比較靠內側的關係,若想單指捲動會比較費力一些,改用雙指轉動的方式會比較順手些。 鍵擊手感的話,CORSAIR OPX光學軸主打線性手感,打起來的感覺其實與銀軸有點像,都是直上直下、沒有段落感,不過觸發速度更快一點,按下觸底的感覺也相對柔軟一些,力道反饋還算不賴,而雖說觸發力道為45 cN與1.0mm的觸發鍵程相對小、也相對短,但鍵位排序有明顯區隔,誤按的機率頗小,至少小編在使用過程中,沒有發生誤按的情況。(哈)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電競鍵盤實測開箱,NX全新軸體強勢登場,給你最魔性的鍵擊手感!
ROG Strix Scope電競鍵盤系列,一直都是旗下的熱門產品,而在加入自有軸的研發,並與旗下電競鍵盤配對後也讓鍵盤陣營更為擴大,無論是自有紅軸、還是青軸,都各有特色,在玩家心目中的使用體驗與地位也就越來越高。 先前在站上也為各位玩家們開箱過ROG RX系列的與青軸,而這次小編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又跑去剁手了這款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電競鍵盤,後來仔細想想,可能是因為之前用的都是ROG RX自有軸系列,而這款則是以NX自有軸為核心,所以才不小心又入手的吧?(笑) 那麼,這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呢?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外觀設計上,其實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的外型與Strix Scope系列並無二致,霧面純黑又帶有點金屬光澤、加上右半邊斜切的髮絲紋,靠近手腕的部分也有充滿肌肉線條的折角設計,想必有不少玩家因此而被芳心擄獲;雖然Strix Scope NX Deluxe的金屬設計看起來令人感到安心、沉穩,但她的體重還是一樣為1,070公克,重量感也是十足地強烈。 有個小提醒要跟各位玩家說說,小編所入手的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加裝了磁吸式腕托,以此與ROG Strix Scope NX無印版作出區別,而腕托表面為人造皮革材質包覆,內部則為泡棉墊,能有效降低手腕不適與疲勞,對於長期在虛擬戰場中搏鬥的玩家,可說是一大福音。 雖說FPS玩家對於WASD這4顆鍵的位置,坐在電腦前幾乎閉著眼睛也能摸到,但Strix Scope NX Deluxe還是額外附了WASD的銀色鍵帽,讓FPS無可取代的上下左右鍵,能在全黑的鍵盤設置裡更加顯眼。 對於有線鍵盤來說,最煩人的就是那細長的USB連結線,但不要緊,翻到背部仔細一看的話,可以發現前端左右兩分都設有用作整線用的凹槽,不再讓鍵盤連結線與桌上的各類雜物勾勾纏(台語)。 一樣都是ROG Strix Scope,外觀設計上也沒有差別,那麼NX與RX這個詞綴到底是代表了什麼呢?小編來替各位簡單複習一下。 ROG RX光學機械紅軸的驅動點為1.5mm、觸發係數大概40CN、驅動阻力為55CN,對輕手軸來說,ROG RX紅軸的鍵擊手感更加平滑且線性。 那麼再看到ROG NX紅軸的部分,從軸承上就可以發現與RX自有軸系列完全不同,外型設計上偏向Cherry軸的經典十字設計,觸發鍵程比RX紅軸要來的高一點,為1.8mm,但觸發係數與驅動阻力就與RX紅軸一樣了,分別為40CN觸發係數、55CN驅動阻力,至於1ms的瞬時回饋,已經是ROG電競鍵盤的標配,小編就不特別再提了。 雖說NX軸與RX軸的觸發鍵程,僅僅只有0.3mm的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於一些需要精準操作、對觸擊更加敏感的玩家來說,可能會帶來比RX紅軸稍微大一點的聲音,但也提高了誤觸的容錯率,段落感也會比RX來得更加顯著一些。 對於ROG電競鍵盤系列來說,都已經擺出行頭說:「我是電競鍵盤了」,因此在鍵位在針對電競使用上,強化了不少功能,左下加寬的Ctrl鍵,體積變成傳統鍵帽的2倍,容(討)易(人)誤(厭)按的Windows開始鍵也縮小了,對於FPS遊戲的使用上更加美滿、迷人。 而ROG電競鍵盤系列,最酷炫的就是那顆位於F12的隱形鍵,Strix Scope NX Deluxe當然也有,按下去之後,能夠迅速縮小所有執行中的程式,並回到桌面,且所有音訊輸出也會被mute掉,這該怎麼用,應該不用小編提醒各位吧。(笑) 另外,小編要在這邊向各位說聲抱歉,手上這款ROG PBT Doubleshot Keycap Set鍵帽用了很久,卻一直沒向各位開箱,於是藉著Strix Scope NX Deluxe的頁面一起介紹給各位,同樣地,這款鍵帽當然也能支援Strix Scope NX Deluxe囉! 看型號就知道,ROG PBT Doubleshot Keycap Set擁有124顆按鍵,按鍵軸承以支援104/105(U.S、U.K.)機械鍵盤配置、與十字軸承為主,但也可以發現124顆按鍵裡包含了不同規格的Enter鍵帽或是Space空白鍵,不用擔心買回來卻沒支援的窘境,當然自家的ROG Strix Scope也有支援啦,加寬的Ctrl鍵、隱形鍵也都有,不過要注意的是,ROG RX自有軸系列的鍵軸與本款鍵帽並不相容唷。 而ROG PBT Doubleshot Keycap Set以PBT塑料聚合物所製,為耐用性提供了長久的保證,而仔細一看也能發現,鍵帽採用了磨砂處理,除了觸感絕妙以外,還能避免長期使用下來所造成的打油磨損。 但鍵盤沒RGB燈效的話,感覺有點落伍,不過別擔心,拿到光源下看的話,可以發現ROG PBT Doubleshot Keycap Set上的圖樣是半透明的,因此支援RGB燈效也是妥妥的。 Strix Scope這個型號的承襲,在針對電競的功能性上,也是眾所諸知,主要亮點還是在於本次NX紅軸的軸承搭配,總地來說,回歸十字軸承設計的鍵位設計,在換鍵帽方面,相對原本的RX自有軸自由許多,對喜愛DIY、喜歡組建自己風格的玩家來說,相當迷人、美滿,但如果要說手感之類的體驗問題還是挺主觀的,不過以薄膜鍵盤愛好者的小編個人體驗來說,敲擊的噪音不能說與薄膜鍵盤相比,但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手感方面,小編覺得有點黏、反饋力道恰恰好,對手指粗大、勁頭較大的玩家來說相對友善。 如果各位剛好是輕手軸愛好者、剛接觸電競鍵盤的初心者、鍵盤收藏家(?!),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可能會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不需要腕托的話,也可以不用買Deluxe版,買無印版來嘗試就行了。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MSI CLUTCH GM41 LIGHTWEIGHT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實測開箱,集「輕量化、80小時續航力、20000 DPI」三大特點於一身!
MSI的產品線除了大家熟知的板卡類之外,筆電與螢幕顯示器這兩大區塊也紛紛推出多款新品供玩家挑選,甚至觸角也延伸至水冷、Power、機殼等等,氣勢上也逐漸有凌駕御三家的其他兩位成員之勢,周邊方面目前也陸續推出多款新版本,這次小編入手的就是定位在輕量化設計的無線/有線兩用電競滑鼠「GM41」,透過獨特設計的充電底座,隨時保持滿滿電力,提供玩家在遊戲場中來去自如的操控力。 MSI的滑鼠系列其實累積到現在為止也推出有相當多款的版本(已經有40多款),而型號為CLUTCH GM41 LIGHTWEIGHT WIRELESS(以下簡稱GM41無線版)的輕量化設計版本除了有「有線版」之外(無Wireless綴字),這次入手的是「Wireless無線版本」,滑鼠本體的外觀看來差不多,但小編手上的無線版本則多了充電底座以及可以依玩家使用需求、自行在有線與無線之間變換使用的特色,在具備長嘯續航與無線無負擔、超輕量化設計的諸多特點下,就算長時間用滑鼠也可以是一件很爽快的事情啊! GM41無線版光從外包裝上就可以看到除了額外有多了Wireless綴字之外,就是多了一組充電底座,滑鼠本體除了採用超輕量化設計、重量僅74公克外,內建的Omron歐姆龍微動開關也可耐高達6,000萬次的點擊使用,而且具備Pixart PAW3370光學感測器,可達20000 DPI的靈敏度、50G加速度與400 IPS追蹤,基本上外觀設計採左右手皆可使用的模式,配上80小時長效續航力,透過充電底座可隨時保持滿電狀態,更不用說快速充電模式下僅10分鐘充電即可再戰9小時、90分鐘就能從0%充至100%滿電可達80小時續航力的高效充電性能,內用/外帶、通通一「鼠」搞定! 下面就來看看這款GM41無線版的開箱吧! 看完正面,來瞧瞧底部設計,畢竟相較於有線版的65公克來說,無線版多了電池區塊,稍稍也會有些不同,不過,無線版也才僅74公克,也是相當輕量化了。 從GM41無線版的底部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與有線版的不同,上方除了左上有開關之外、右上的則是DPI的變換設定,可設定5段DPI(預設1600)、而且還可以從RGB的顏色上來做辨識(藍400/紫800/紅1600/黃3200/綠6400 DPI),中央則是具備極精確追蹤功能的Pixart PAW 3370光學傳感器,1ms反應時間就能精確定位達20000 DPI。 底下還有2個金色點,這是與充電底座接觸的位置,至於鼠貼的部分則是從有線版的3區增加到6區,GM41無線版搭載的PTFE鼠貼可提供近乎無摩擦的滑行,配上單向表面紋理和雙切邊設計,除了能減少摩擦、更能實現精確且高速的移動。 除了滑鼠本體之外,無線版的充電部分則是透過了專屬的充電底座來達成,這款半錐狀的充電底座,除了正面有印上龍圖騰的Logo外,整體造型採斜切角度設計,透過上頭的2點金屬接點與滑鼠本體相連接充電,而且還設置了USB連接器的插孔,可以直接將連接器插在充電底座上,而USB連接器可取下直接插在電腦或筆電的USB插孔中、也可以收納在滑鼠本體的前端凹槽內,不論是在家/辦公室方便使用外,就算外出時想攜帶GM41無線版出門也不用擔心USB連接器是否會搞丟等情事,基本上官方在設計時就已經都幫玩家考慮到了。 充電底座可直接連接機器端的USB插槽,或是直接將連接在底部的Micro USB端取下,直接連接GM41無線版本體,那就變成有線版使用,外出就算沒電也方便取得線材連接。(舊款手機通用接頭、希望下一版可以看到採用Type-C規格) GM41無線版同樣採用了MSI獨家開發的FriIXionFree微磨感線材設計,可大幅減少滑鼠與滑鼠墊或桌子間的摩擦,降低玩家在遊戲中來回移動或準確度的影響,實際觸摸感較一般常見的編織線細緻許多,也不會太硬、彎折都沒問題,另外,充電底座與電腦連接的USB Type A插槽都有印上MSI Logo以及粉色系特色(方便辨識)。 至於實際整組搭起來的樣貌是如何呢?看一下組合圖就知道了,透過與充電底座斜切角度設計的連接,滑鼠呈現起飛狀,玩家使用完畢後可以直接將滑鼠「掛」在充電底座上,而換個角度看,有沒有一種太空船停泊在空港的感覺呢!(滑鼠要升空了XDD) GM41無線版是有支援RGB燈效的,這部分可以透過MSI Dragon Center來做設定,玩家只要先行下載MSI Dragon Center軟體,就可以輕鬆做好個人化的燈效設定了(),而透過Dragon Center軟體可以在Mystic Light選項中看到有抓到這款msi CLUTCH GM41 WIRELESS,在右側的設定欄中就可以看到提供有「關閉、恆亮、呼吸、彩虹」等選項,也可以選擇自訂來做個人化設定。 實際的燈效表現也是步錯,MSI龍圖騰的燈效可以調整燈光速度以及亮度,不想太過RGB光害的朋友,也可以調低亮度或關閉RGB,隨玩家偏好設定,輕鬆方便。 相較以往還有配重砝碼設計的滑鼠來說,輕量化設計的滑鼠應該是蠻多玩家可以比較無負擔長時間使用的必須工具,這款MSI CLUTCH GM41 LIGHTWEIGHT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除了沿襲原本有線版的特色之外,也沒有因為轉換成無線版而造成重量上的大幅提升,維持在極輕量化的74公克,的確是相當不容易,配上可以長達80小時的使用續航力以及內建的Omron微動開關可達敲擊6000萬次的耐用度,還有高達20000 DPI的Pixart PAW3370光學感測器與專屬的6區PTFE鼠貼設計,怎麼滑都能隨心所欲的精確打擊,不論是玩Game或是創作者使用都相當精準。 再配上獨特設計的充電底座,以及實際使用上的出色握感,GM41無線版讓玩家隨時有線與無線間任意切換,外出方便攜帶又輕巧,這麼多的特點下,怎麼能不趕快入手一支來玩玩呢!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b0WeREJ2c ▲GM41官方介紹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華碩ROG Keris Wireless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擺脫線材束縛,不到80g的神兵利器!
隨著電競產業發展,各家廠商投入的資源越來越多,開發出眾多不同的電競產品,如知名大廠ASUS ROG的旗下電競產品線就相當的豐富,從PC內主要硬體到PC外的周邊設備,甚至是筆電、手機都能看到ROG這顆信仰之眼。 對於PC玩家們來說,最常接觸的就是鍵盤、滑鼠,尤其身為一位FPS玩家,滑鼠的好壞更是會決定一場勝負的關鍵,於是致力於滿足玩家需求的ASUS ROG便與專業玩家合作,耗時數月推出了專為FPS玩家設計的ROG Keris系列,並分為有線與無線版本,小編這次就入手了較為便利的無線版本ROG Keris Wireless來為大家介紹,那事不宜遲,想知道ROG Keris Wireless有什麼特別之處就繼續往下看吧! ROG Keris Wireless外觀採用霧黑塗裝,整體造型設計較低調樸素,實際尺寸為118x62x39mm,屬於專為右手設計的小巧滑鼠,而RGB燈效發光區域位於信仰之眼以及滾輪上,左右鍵更是特別採用了在鍵盤上廣受好評的PBT材質,提供較佳的抗汗塵性、更清晰準確的點擊反饋以及更耐用的機械強度,左側磁吸式側鍵除了原本滑鼠上的「黑色」更可拆換原廠提供的「灰色」以及耀眼的「電馭粉色」,讓玩家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特色。 ROG Keris Wireless採用Type-C USB連接方式,提供最快速的充電效能,只要充15分鐘即可提供多達12小時的電力;另外內建電池續航力在2.4GHz模式下長達78/56小時(RGB開/關),藍芽模式更是長達110/65小時(RGB開/關),讓玩家即便攜帶外出也能長期無線使用。 一個滑鼠的好壞,除了硬體構造本身,與鼠墊最直接接觸的鼠腳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就像汽車一樣,即使是設計再完美的超跑,裝上一組普通輪胎也是無法發揮百分百實力,而ROG Keris Wireless在這方面就有特別下了功夫,使用了每塊均是由完整的圓形切割而成的全向性鼠腳,並採用100%PTFE鐵氟龍材質,確保在大部分表面上都能平順滑動。 相信不少玩家們遇過滑鼠還沒壞,但鼠腳已經磨完的窘境,如果是汽車,要換輪胎可以說是相當簡單,但滑鼠鼠腳卻不一定都有管道能更換,通常原廠沒有推出就只能找副廠鼠腳或玩家自行DIY剪裁甚至是直接換新滑鼠來解決;而玩家們的心聲官方也有聽見,原廠相當貼心的直接隨附了一組鼠腳來讓玩家更換,大幅增加滑鼠使用壽命。 細看底部,可以看到滑鼠DPI調整/切換鍵、藍芽配對鍵以及開關/模式切換鍵位於底部光學感測器兩側位置,ROG Keris Wireless的光學感測器高達16,000 DPI,透過DPI鍵能快速切換400(紅)、800(紫)、1600(藍)以及3200(綠) DPI等預設四組模式,DPI燈號則直接與兩區RGB燈效整合顯示,另外更可直接透過長按DPI鍵3秒來透過滾輪調整100~16,000 DPI(每段100 DPI),無需額外再進軟體調整,相當便利。 除了鼠腳之外,滑鼠中另一項消耗品就是每天都在點擊的微動開關,ROG Keris Wireless也特別搭載了「ROG微動開關」,不僅點擊壽命高達7000萬次,更採用高功率鍍金電接面來強化電源連接處並有效防止環境腐蝕,另外透過ROG嚴謹製造標準讓微動開關的力偏差控制在+/-5gf內,提供一致的點擊感。 不過要是在長期使用後,真的發生了微動開關故障情況,以一般市面上滑鼠來說,或許大神們能花幾十元自行拆卸滑鼠來更換微動開關,而一般普通玩家就只能自掏腰包來換新滑鼠,但不用擔心,ROG Keris Wireless的另一項特色就是更換微動開關相當簡單,只要將底部兩顆螺絲卸除即能輕鬆拆開滑鼠上蓋,原廠更是隨附了一組Omron微動開關來讓玩家們更換,讓滑鼠壽命大幅提升。 最後實際使用可以明確感受ROG Keris Wireless握感以小編的手來說包覆性相當不錯,加上僅79g的輕盈重量搭配100%全向性PTFE鐵氟龍鼠腳,整體抓取、滑移都相當輕鬆不費力,側鍵的位置也恰到好處,幾乎不太會發生誤觸情況;另外微動開關部分,ROG微動開關點擊回饋相較於隨附的Omron微動開關還要再硬朗、清晰一些,推薦玩家們可以都試試看找出自己喜好的手感。 隨附的ROG Paracord Type-A-Type-C USB連接線採用相當柔軟的編織材質,讓ROG Keris Wireless即便接上線材也能大幅降低阻力,幾乎不會干擾滑鼠操作。 透過Armoury Crate可以調整ROG Keris Wireless按鍵功能、DPI、燈效等功能,也能看見目前滑鼠電量,若玩家想打造專屬自己的特殊燈效也能透過AURA Creator來實現,讓低調ROG Keris Wireless在黑夜中展現出獨特的風采。 ASUS這隻ROG Keris Wireless造型設計相當不錯,平凡不浮誇的外表,適合低調的玩家們,透過更換側鍵與RGB燈效也能打造出獨特的風格。 雖說DPI鍵是做在底部要即時切換會稍些不便,不過另一方面也能完全避免誤觸情況發生,對於不會經常更動DPI的玩家們來說相信是不會有太大影響。 整體實際使用下來,令人最驚豔的還是ROG Keris Wireless那輕盈的重量,身為一隻無線電競滑鼠卻能在高續航力下同時輕量化至79g,甚至比一些有線滑鼠還要輕盈,整體滑移手感相當輕鬆不費力,喜歡輕盈重量又同時擁有無線功能滑鼠的玩家們,不妨可以考慮看看這隻ASUS ROG Keris Wireless。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還在猶豫此時有線勝無線?13支無線電競滑鼠說給你聽 — 下集《現身說法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討論過無線電競滑鼠的XXXX,因此不來點實機介紹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小編這裡精挑細選了13支無線電競滑鼠,來自世界各地,有適合靈敏型玩家的「超輕量級選手」、也有具備數顆巨集鍵來執行多重指令的軍師型、也有左右開弓的「對稱型打者」,不過小編腦力有限,或許有幾支玩家們的「愛鼠」成了遺珠之憾,這就請各位玩家多多包涵啦。 但小編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最強、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無線電競滑鼠,當然,只有介紹還是不太足夠,因此小編對每支滑鼠都做了輪詢率與反應速率的測試,讓無線電競滑鼠不再因為延遲率而失寵。 作為電競先鋒的ROG,對於無線電競滑鼠的研發當然十分有一套,在CES 2021上,ROG發布了一系列電競裝備,其中有一支無線電競滑鼠,名喚ROG Gladius III Wireless,就是讓玩家們引頸期盼的其中一項電競裝備。 Gladius III Wireless的體積為12.6 cm x 6.7cm,說起來算是偏大型的右手專用滑鼠,但重量僅有89公克,對比舊款Gladius II Wireless輕了30%,無論玩家習慣哪一種滑鼠握法,重量的減輕絕對能夠代來更流暢的操作。 而在Gladius III Wireless的左側有特殊設計的ROG雷雕圖騰,除了提供RGB炫彩燈效外,還加強了防滑性與握持感,使用起來加倍穩固;Gladius III Wireless不具備繁雜的按鍵配置,採左、右、中、側面2鍵加上中鍵後的DPI鍵,共6顆按鍵的典型按鍵配置,對於我們這些超業餘電競玩家而言,可說是再好不過的設置。 Gladius III Wireless更具備了第2代獨家可更換微動開關插槽,讓玩家們能隨時視使用習慣與偏好、快速在5-Pin光學與3-Pin機械微動開關之間作更換,也能汰換損壞的微動開關,延長滑鼠使用壽命。而在鼠腳設計方面,ROG也有一套研究理論,Gladius III Wireless的鼠腳採完整的圓形切割而成,並採用100% PTFE(鐵氟龍)所製,用以提升滑動的流暢度。 底部除了鼠腳的特別設計之外,也能發現Gladius III Wireless採用了電競級 19,000 DPI 光學感測器,靈敏度可以軟體調校至高達 26,000 DPI,並具備50G加速度,提供每秒400英寸的追蹤速度,加上其1,000 Hz的輪詢率,讓Gladius III Wireless的響應速度絕對不輸給有線電競滑鼠,而在響應速度之後,對FPS類遊戲最至關重要的滑鼠IPS數值,Gladius III Wireless最高速度可達400 IPS,4者具備,讓滑鼠不會在畫面中出現掉幀的情況。 由於沒有線材的限制,無線電競滑鼠在連結上便有更多的選擇性,Gladius III Wireless有3種連線模式,分別為:讓無線和有線沒有差異的2.4 GHz連結模式、典型的、具備超高續航力藍牙連結模式、以及能夠邊使用邊快速充電的Typc-C有線連結,讓玩家們能夠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下,以最完美的姿態使用Gladius III Wireless。 電競部品的基本標配就是RGB燈效,ROG作為RGB燈效大師,在Gladius III Wireless也是下了一番苦功,除了基本的滑鼠掌貼區有信仰之眼的RGB燈效之外,中鍵滾輪也有絢麗的RGB呈現,而帶有ROG雷雕設計的左側部位,則有類似電影《駭客任務》的流動感RGB燈效,相當酷炫。 在測試方面,Gladius III Wireless在官方所給的數據具備1,000 Hz的輪詢率,而我們透過Mouse Rate Checker程式來看輪詢率的穩定度,在程式所回報的數據當中可以發現,雖說CPU效能也有一定的關係,但Gladius III Wireless的輪詢率基本上都在50Hz內浮動,可說是相當穩定。 接著透過MousePlot程式來看,將Gladius III Wireless設定為400 DPI時,大抵上都維持在1,000 Hz上下,但卻在500 Hz至1,200 Hz之間浮動,而設定為1,600 DPI時,浮動的幅度就變小許多。 看到反應速率這塊,設定為400 DPI時,Gladius III Wireless基本都維持在1ms之間,雖有時會飆至2ms,但次數並不高,再來將DPI調升至1,600,則會發現,反應時間提高至1.Xms、2ms的次數變多了,不過大致上還是在1ms上下浮動。 既然ROG無線電競滑鼠的產品這麼多,只選一支的話似乎太少了,於是小編又挑了一支ROG Spatha X無線電競滑鼠,由於ROG Spatha X有側翼的設計,光以肉眼來看,知道比ROG Gladius III Wireless略大了些,而ROG Spatha X實際體積為13.7cm x 8.9cm,的確是比ROG Gladius III Wireless大上了一號,而重量更是高達168公克,使用起來有宛如泰山的穩固,好處是,游標不會突然飄移。 由於ROG Spatha X共具備12顆可編程按鍵,以致於左側方面,僅有靠近底端的部分有防滑設計,但可不是因為如此,就會失去抓握力,在小指剛好抓住ROG Spatha X的右側部位,ROG設計了一個以矽膠製成的特殊刻紋面,確保了手掌對滑鼠的掌控力。 適才提到,ROG Spatha X具備12顆可編程按鍵,左右鍵分別為ROG獨家可更換微動開關,以及中鍵滾輪與DPI鍵,在左側拇指抓握區設有6顆按鍵,分別内建的功能設定為:音量增減、靜音、Win開始鍵與獨特的狙擊鎖定,而控制網頁前後的功能鍵則設置在左鍵的邊緣,以規則來看,應該是改以食指操控。 ROG Spatha X的底部鼠腳和Gladius III Wireless採用相同設計,為100% PTFE(鐵氟龍)所製,用以減少摩擦阻力,來提升滑動流暢度;當然,你以為ROG Spatha X重達168公克,它就失去了操作的靈動性嗎?不,ROG Spatha X亦係採用ROG的電競級光學感測器,具備19,000 DPI、50G的加速度、最高速度可達400 IPS,任何一種類型的電競遊戲,使用ROG Spatha X,不僅能夠緊緊握住這穩若泰山的滑鼠,還能牢牢掌握住戰場的每一分勝機。 連結方面,ROG Spatha X所具備的雙模連結能力也相當單純,玩家們可以依照需求使用最高性能的RF 2.4 GHz無線模式、或是採用隨附的Type-C連結線,變成經典的有線電競滑鼠。 而身為外貿協會幹部的小編認為,不對稱的設計、與12顆可編程按鍵都不是小編愛不釋手的原因,最炫炮的還是ROG Spatha X那個尊爵不凡的鋁合金磁吸式充電底座,能夠讓玩家的ROG Spatha X在充電時,也能搖身一變,變成點綴你家裡電競空間的一環。 如此炫炮的ROG Spatha X當然不可少了RGB燈效,除了掌貼處的信仰之眼、與滾輪的傳統RGB燈效設計外,在左側拇指抓握區的6顆按鍵與按鍵之間的縫隙,也有RGB線條的設置,甚至那個鋁合金充電底座的充電指示燈,根本就不單單只是指示燈,根本能夠當作ROG Spatha X RGB燈效展示的最後一塊拼圖。 在Mouse Rate Checker程式中,我們可以發現,ROG Spatha X的輪詢率也大抵落在官方所給的1,000 Hz上下,雖說浮動數值有些大,但基本數值都沒有掉至500 Hz以下。 在MousePlot測試方面,設定為400 DPI時的ROG Spatha X,輪詢率基本上相當穩定,1,600 DPI時,ROG Spatha X的數值浮動也具有一定水準的穩定性;而在400 DPI時的反應速率,也維持在1ms上下,雖有時會波動至2ms,但某方面來說,其實可以說是相當穩定,而調至1,600 DPI之後,浮動的數值就變多了,不過大致上還是維持在1ms反應速率,雖說量化後的數據,有些微的浮動,但實際使用其實並不會有太大差異。 這支Logitech G PRO X SUPERLIGHT為羅技PRO系列旗艦產品之一,可以說是PRO WIRELESS的進階版,承襲低調消光黑設計,並且無搭載任何RGB燈效,降低目光被受到的干擾。 實際尺寸為高/寬/深 125/63.5/40 mm,屬於一般較瘦長型滑鼠,左右對稱加上人體工學的設計,讓左右手握感都相當貼合、舒適,與PRO Wireless不同的是PRO X SUPERLIGHT整體按鍵佈局更加精簡,取消了右側側鍵讓滑鼠正面全按鍵僅剩5鍵,連一般DPI鍵都無設置,這樣一來玩家在操作時能大幅避免誤觸情況,不過對於左手玩家來說可能就需要稍微習慣一下側鍵位置。 在重量上,Logitech G PRO X SUPERLIGHT更加輕量化至400 IPS、>40G加速度以及高達25,600 DPI,更能以每段50 DPI來微調,比一般電競滑鼠還要更加精細。 而在連接部份,採用的是自家LIGHTSPEED無線技術與Micro USB有線連接,雖說不像部份電競滑鼠有內建藍牙,不過滑鼠本身有做接收器收納槽,基本上支援大部分USB Type-A裝置,攜帶外出也是便利性也已經足夠。 續航力方面,PRO X SUPERLIGHT可持續使用高達70小時,另外除了有線充電之外,也支援了自家POWERPLAY無線充電系統,只要搭配內建POWERPLAY的滑鼠墊,或許用到要換滑鼠都還沒拆過隨附的Micro USB線呢。 G502 LIGHTSPEED為羅技G系列中高階產品之一,繼承G502獨特前衛的造型設計,搭配自家LIGHTSPEED技術而成的無線電競滑鼠,實際尺寸為高/寬/深 132/75/40mm,配上不對稱人體工學設計,屬於較偏大的右手滑鼠類型,按鍵佈局上相當豐富,全鍵共11顆按鍵可獨立調整,每顆快捷鍵觸感相當鮮明、易判別,加上有效隔開一般手指放置位置,因此不太容易有誤觸情況發生。 比較特別的是,G502 LIGHTSPEED在滾輪上的設計特別用心,除了一般的中鍵以外,將滾輪左右推也分別是一組快捷鍵(預設為向左/右捲動),在一般滑動頁面上相當方便、順手,而另一項特色是玩家們可透過滾輪後方這顆按鍵來切換滾輪段落感,一段為滑順、流暢無阻力的手感,另一段則是提供相比一般滑鼠還要鮮明的段落回饋,整體手感相當特別。 感測器部分G502 LIGHTSPEED採用的是自家HERO感測器,提供>400 IPS、>40G加速度並提供高達25,600 DPI,並能以每段50 DPI來微調,比一般電競滑鼠還要更加精細。 連接部份採用自家LIGHTSPEED無線連接技術與Micro USB有線連接,雖然沒有常見的藍牙模式,不過滑鼠本身有做接收器收納槽,基本上支援大部分USB Type-A裝置,攜帶外出也是相當便利。 另外在續航力方面,G502 LIGHTSPEED最高可持續使用60小時(有開燈校48小時),另外除了有線充電之外,當然也支援了自家POWERPLAY無線充電系統,搭配相對應的滑鼠墊即可直接於鼠墊上充電,整體便利性大幅提增,也減少忘記充電的窘境。 G502 LIGHTSPEED實際重量為114g,屬於較穩重型滑鼠,另外更可搭配隨附砝碼增重達130g,適合需要穩定滑移的玩家們。 RGB燈效分為兩區塊,其一是側邊電源三段顯示處,而另一處則是LOGO位置,整體呈現不會過度浮誇,反而是一種畫龍點睛的視覺效果。 既然都在挑選無線電競滑鼠了,那怎麼能錯過1998年以推出Boomslang電競機械滑鼠起家的Razer呢?那麼就來支Razer Basilisk Ultimate吧! Razer Basilisk Ultimate 13cm x 6cm的體積是最典型的尺寸,加上107公克的重量,左右兩側也設有大面積的矽膠親膚材質,不僅在與手掌的貼合感上相當合宜,拿捏的觸感也相當適中,手滑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當然,Razer Basilisk Ultimate也具備了相當多元的11顆可編程按鍵,除了基本的左、右、中、左側前後兩鍵以外,中鍵滾輪不僅能往下點擊,還延伸出了向左向右2種按鍵,而中鍵滾輪後方的DPI鍵也分作2顆,在DPI的調整上相當方便,除此之外,左側前端還設置了一個凹槽,可以加裝按鍵片,玩家們可以先行設定一個DPI值,再按下這個鍵片,便能暫時在這DPI值下使用滑鼠,對FPS類遊戲來說,可說是極大助力。 在許多需要透過中鍵滾輪來切換武器的電競遊戲中,滾輪順不順手變成了很重要的關鍵,一般而言,大部分滑鼠的滾輪阻力都在出廠前設定好了,但在Razer Basilisk Ultimate底部有一顆Resistance的自訂滾輪阻力鍵,玩家們可依照手感與需求來設定,讓在遊戲裡的操作能夠更加精準。 身為Razer旗艦級電競無線滑鼠,Basilisk Ultimate當然也具備了Razer Basilisk Ultimate使用的是Razer全新的 Focus+光學感測器,DPI最高可以調整至20,000、最快速度達到650 IPS,最快加速度則為50G,Razer的核心力量必然可以成為玩家們在戰場上的絕佳助力。 連結方面,Razer的HyperSpeed無線技術根本是標配,官方稱之比其他既有的無線技術還要快25%,加上不僅擁有最基本的標準2.4 GHz無線模式,還能接上Razer獨特的SpeedFlex纜線,搖身一變變成有線電競滑鼠,可以邊充電邊享受來自戰場上的快感。 對比Basilisk Ultimate的剽悍外型,充電座的小巧玲瓏就顯得可愛多了,但這兩方並不衝突,除了能為Basilisk Ultimate充電之外,還能收納2.4 GHz接收器,假設玩家們有兩顆滑鼠,一顆工作用、一顆電競用,那麼這個收納功能就相當方便,因為Basilisk Ultimate的接收器相比他款還要來的小一點,讓玩家們不怕粗心不怕遺失。 Razer在RGB燈效的把戲上也是玩得有聲有色,玩家們可以利用1,680萬種可調色彩與動態效果能在Razer LOGO字樣、左右鍵邊緣處、中鍵滾輪之間作點花樣,展現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 基本上來說,無線電競滑鼠的輪詢率,大部分都設置為1,000 Hz,而透過Mouse Rate Checker來回滑動偵測來看,Basilisk Ultimate的輪詢率波動相當地低,可說是非常穩定。 換到MousePlot程式上,將Basilisk Ultimate的DPI數值設定為400的時候,可以發現Basilisk Ultimate的輪詢率仍然維持在1,000 Hz的基準線上,雖然落點的波動還是有些小插曲,而調升至1,600 DPI之後,仍然有這類情事發生,但毫秒與毫秒之間的落差,人體極難感受,總歸而言,是瑕不掩瑜。 無論是400 DPI還是1,600 DPI,Basilisk Ultimate的反應速率都有一定的規律,從0.X毫秒到2毫秒都有,但依舊是在1毫秒的基準上浮動,某方面來說,穩定度也是相對地高,小編仍然是那句老話,毫秒的差異人體不好感受,這點細小的差異基本上不影響實際操作。 滑鼠輕量化的設計不僅能帶來更靈巧的操作,對手腕的負擔也會降低許多,身為電競專門戶的Razer當然也推出了一款Razer Viper Ultimate,將以12.6cm x 5.76cm的體積、74公克的超輕量級設計,帶領玩家進入「點滿敏捷」的操作領域,左右兩側也裝設了充滿顆粒的矽膠抓握區,讓Razer Viper Ultimate不會因為超輕量化的設計,而失去掌握。 Razer Viper Ultimate共有8顆可編程按鍵,除了典型3鍵左、右、中之外、DPI調整鍵設於底部,嫌麻煩的玩家可以透過Razer Synapse專屬程式來作更細微的調整,而左右對稱設計的Razer Viper Ultimate,在兩側都各設了2顆可編程按鍵,讓左手和右手都能舉起人民的法槌…啊不是,讓左、右撇子都能輕鬆操作。 擁有20,000 DPI,精準度高達99.6%,且Razer中高階電競滑鼠都具備了獨家Razer Focus+光學感測器,加上Razer Viper Ultimate的最快速度為650 IPS、最快加速度為50 G,讓滑鼠游標能夠與手部動作幾乎達到同步,甚至只是不小心碰到,Razer Viper Ultimate也能精準地呈現游標動作。 Razer專屬的HyperSpeed無線技術,加上最穩定的2.4 GHz連線模式,讓Razer Viper Ultimate與電腦之間的訊號傳輸毫無壓力,透過特製的SpeedFlex纜線,還能在忘記充電時,化身成有線電競滑鼠,不會因為一時的粗心而導致與戰友的擦身而過。 精緻簡約的充電座也不占玩家的桌面空間,透過1,680萬種可調RGB燈效顏色,甚至還能當作裝飾,來加強玩家們自身的電競環境,也因為小巧的設計,讓玩家們能夠掌控Razer Viper Ultimate無線電競滑鼠,不受障礙地在桌面上作出一次次的精采美技。 除了充電座上的燈效以外,Razer Viper Ultimate也相當低調沉穩,只在掌貼處設計了一個Razer標誌燈效,就如其名Viper蝰蛇一樣霸氣不外露,但一出手就是絕對勝機。 現階段標榜著電競的無線滑鼠們,大多會以1,000 Hz的輪詢率作為基本門檻,經小編透過Mouse Rate Checker測試之後,Razer Viper Ultimate的輪詢率當然也在這道門檻間上下浮動,人類是有生命的,因此經由雙手所操控的Razer Viper Ultimate,雖說擁有輕微的輪詢率浮動值,但那也能算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而「電競遊戲」不就是最激情、最熱血的嗎? 接著看到MousePlot程式上,無論是400還是1,600這2種常見的DPI設置,都不難發現,Razer Viper Ultimate擁有高超的穩定性,就連意外的浮動值,也是相當穩定。 在反應速率的測試上,Razer Viper Ultimate的表現也是相當驚人,在400與1,600 DPI 2種設置之下,都能壓縮在1.5毫秒以內,浮動數值的差異相當地小,穩定性極為傑出。 知名電競潮牌CORSAIR所推出的這隻DARK CORE RGB PRO為旗下旗艦無線電競滑鼠之一,整體鼠型設計以及約莫長寬12.7x6.6cm的大小,屬於偏大的右手專用滑鼠,小手玩家用起來可能會覺得稍大了些,不過對於大手玩家來說是剛剛好,配上兩側偏細緻的磨砂材質以及滑鼠後半部較親膚材質設計,不管是握感還是觸感都相當不錯。 整體重量約莫140克算是穩重型滑鼠,也因此無額外提供砝碼讓玩家調整重量;包含左、右、中鍵整顆滑鼠有8顆按鍵,但不管是左鍵旁的DPI快捷鍵還是側鍵的位置都恰到好處,不容易有誤觸情況發生。 滑鼠右側可更換原廠隨附的小側翼,讓小拇指可以安穩的擺在側翼上,整體舒適度再加分,採用磁吸拆裝方式也相當便利,另外2.4G接收器也隱藏於小側翼之中,靈活運用收納空間,讓玩家輕鬆將滑鼠攜帶外出。 從底部即可看到鼠腳分布廣泛,而DARK CORE RGB PRO採用的光學感測器為PAW3392,提供高達18,000 DPI(最低100 DPI),更搭載2,000Hz超高輪詢率技術,是一般滑鼠的2倍之高;DARK CORE RGB PRO提供自家的SLIPSTREAM 2.4G、藍牙以及TYPE-C USB有線共三種連接模式,依照不同使用需求可任意於底部切換。 此外,續航力的部分據官方表示2.4G模式開啟RGB燈效下約16小時,關閉燈效約36小時,藍牙模式的部分開啟RGB燈效約18小時,關閉燈效約50小時。 RGB燈效呈現區塊算是相當豐富,包含LOGO、滾輪、側鍵旁線條、後下方兩側線條位置總共有8處區塊可獨立調整,搭配DPI指示燈(可更改顏色)、電源指示燈,整體滑鼠的燈效表現相當亮眼。 實際測試部分,由於DARK CORE RGB PRO RGB可調至2,000Hz輪詢率,小邊就分一般常用的1,000Hz與2,000Hz來測試。 這支同樣由知名電競潮牌CORSAIR所推出的KATAR PRO WIRELESS電競滑鼠,屬於海盜船中較親民的入門滑鼠之一,尺寸約落在長寬11.5x6.4cm,屬於較中庸的大小,而對稱式設計可用於左右兩手(但側鍵僅有左側),配上磨砂質感材質,讓滑鼠有不錯的抓握感也不容易沾染指紋,而整體造型上屬於較平庸、低調的設計,除了唯一的指示燈之外沒有多餘的RGB燈效。 滑鼠重量約在96克,沒有提供額外砝碼來調整重量,適合不喜歡太重也不喜歡太輕的玩家們;而從底部可看到鼠腳屬於較普遍的分布方式,不過占比面積還不錯,滑移也夠順暢;感測器部分,KATAR PRO WIRELESS採用的是PAW3325,提供高達10,000 DPI(最低200 DPI);連接模式則提供自家的SLIPSTREAM 2.4G、藍牙兩種無線連接方式,在家打電動或外出連接攜帶裝置辦公都沒問題。 因為無設置連接埠關係,KATAR PRO WIRELESS並非使用大部分常見的內建電池,而是採用一顆AA(3號)電池來供電,官方表示在2.4G模式連續使用可提供長達135小時續航力,雖說需要更換電池這點有些許麻煩,不過以長期來看就不用擔心電池壽命問題而需要換掉整隻滑鼠,可以說是有好有壞。 台灣電競老字號曜越thermaltake,對電競市場可說是擁有莫大的熱情,先別說電競產品的研發,單單是在2010至2014年期間,曜越太陽神電競戰隊的成立,就不得不佩服。離題了,我們來看看這支thermaltake 幻銀 Argent M5 RGB無線電競滑鼠吧! Argent M5 RGB為左右手通用設計,具有8顆可編程按鍵,基本5鍵以外,左右兩側都各帶有2顆側鍵,而DPI鍵同樣也設置於中鍵滾輪後方,有意思的是,不同於其他廠牌的塑膠、橡膠滾輪,Argent M5 RGB的滾輪採鋁合金製,觸感絕佳以外,還在全啞光的機體設計上兼顧了科技與時尚。 並使用PIXART PMW-3335光學感測器,能在100至16,000 DPI之間作調整,最快加速度為400 IPS、最快加速度則為40 G,按鍵開關更是採用Omron微動開關,按鍵回饋的力道相當適中,也能確保其使用壽命,更是內建了64KB快閃記憶體,讓玩家能夠在各類型遊戲之間,自由切換Argent M5 RGB的戰鬥設置。 連結方面,Argent M5 RGB更是一款三模無線電競滑鼠,除了2.4 GHz的強大低延遲支援外,還具有低功耗技術的藍牙5.0連結,假設玩家們忘記充電的話,也能透過連結線,轉換成有線電競滑鼠,還支援了12v/800mA快速充電模式。 RGB燈效也能透過TT iTAKE軟體,在1,680萬種顏色裡自由更換,適才提到的鋁合金滾輪,在其內圈上也有附帶RGB燈光效果,除了觸覺的絕佳體驗外,連視覺也是一等一的,值得一提的是,Argent M5 RGB還支援Razer Chroma系統,進行燈效連動。 Argent M5 RGB的輪詢率,能在1,000、500、250、125 Hz之間進行調整,預設為1,000 Hz,接著透過Mouse Rate Checker評測,設定在1,000 Hz輪詢率的Argent M5 RGB,雖依舊有小幅度的波動,但不難發現,基本都維持在100 Hz以內的可接受度。 換到MousePlot上,Argent M5 RGB的表現也相當傑出,從輪詢率測試一環來看,在設定為400 DPI之下,截圖上綿密的藍點佈滿了整條代表1,000 Hz的基準線,雖數值略有跳動,但基本上瑕不掩瑜;而1,600 DPI的設置,也依舊穩定,即便有浮動,但浮動的間隔、數值都相當平穩。 接著看到反應速率這一塊,和測試輪詢率所得到的結果,看起來似乎有那麼點相像,藍點一樣佈滿了1毫秒的基準線,最高有衝到2毫秒的反應速率,但1毫秒與2毫秒的差距,人體幾乎感覺不到;1,600 DPI的調整也是如此,與輪詢率一樣的狀況,浮動間隔與數據都有一定的規律,穩定性奇佳。 知名電競品牌HyperX近年來也逐漸進攻電競周邊市場,在無線滑鼠上推出了這隻PULSEFIRE DART WIRELESS,滑鼠尺寸為長/寬/高 124.8/43.6/73.9mm,算是較一般的大小,人體工學的設計屬於右手專用滑鼠,配上霧面塑膠搭配兩側防滑布面軟墊,整體握感、觸感都相當舒適,以小編的手型來說貼合感也不錯。 PULSEFIRE DART WIRELESS無額外配置砝碼空間來調整滑鼠重量,畢竟本身重量已經來到150克(含線),屬於較穩重型的滑鼠,適合需要穩定度的玩家;從底部可以看到屬腳配置於3個區塊,算是一般占比面積,但滑移依然順暢,而感測器採用的是Pixart PMW3389,可提供高達16,000 DPI、450 IPS與50G加速度。 另外連接模式僅2.4G與USB Type-C有線連接,加上滑鼠本身沒有另外做接收器收納槽,雖說相較其他雙頻滑鼠,PULSEFIRE DART WIRELESS較適合在家中使用,不過這種分離式線材設計在擺佈、攜帶還是比有線滑鼠方便許多。 PULSEFIRE DART WIRELESS續航力可達50小時(關閉LED燈效可達90小時),整體續航力相當不錯,充電方面除了有線以外,更搭載了Qi認證無線充電,可搭配Qi無線充電板直接為滑鼠充電,相當方便,而官方本身也有推出ChargePlay Base Qi無線充電版,可一次為兩台裝置充電。 由知名電競潮牌SteeslSeries所推出的RIVAL 3 WIRELESS電競滑鼠,屬於無線滑鼠中較親民的入門款式,尺寸部分長度為120.6mm,寬度58.3mm(正面)/67mm(背面),高度則是21.5mm(正面)/37.9mm(背面),整體屬於較中型的滑鼠。 對稱式的設計適用於左右手(但僅有左側有測鍵),雖然會犧牲些舒適度,不過滑鼠整體人體工學弧度設計還算是貼合小編的手,配上磨砂材質讓整體抓握感相當不錯;另外比較特別的是SteeslSeries的無線滑鼠在進入睡眠模式後,需任意點擊滑鼠按鍵才能喚醒滑鼠,這點可能需要稍微習慣一下。 滑鼠重量為106克,屬於較一般的重量,無提供額外砝碼來讓玩家調整重量;從底部可以看見鼠腳分布主要分為三區塊,看似一個笑臉般的造型,增添些許淘氣氛圍,而RIVAL 3 WIRELESS採用自家TrueMove Air光學感測器,提供高達18,000 CPI(DPI),IPS為400(在SteelSeries QcK鼠墊上),加速度來到40G;連接模式提供了2.4G與藍牙5.0兩種方式連接,不管是在家打電動還是外出連接攜帶裝置都沒問題。 因為無連接埠的關係,RIVAL 3 WIRELESS使用了兩顆AAA(4號)電池來供電,特別的是電池不一定要裝滿,僅裝一顆也能正常使用,玩家們也可以透過少裝一顆電池的方式來稍微減輕重量(僅裝一顆電池重量約96g)。 此外在續航力部分,官方表示透過使用藍牙或高電源效益模式,可讓RIVAL 3 WIRELESS達到400+小時超長續航力(2顆電池),雖說要換電池會比較麻煩,不過以長期來看就不必擔心電池壽命問題。 SteelSeries這隻AEROX 3 WIRELESS從外表看去明顯就能看出它與眾不同之處,獨特的打孔外殼在維持堅固性下達到輕量化的效果,讓滑鼠重量減重至僅66克,相當輕盈,尺寸部分長度為120.55mm,寬度57.91mm(正面)/67.03mm(背面),高度則是21.53mm(正面)/37.98mm(背面),整體屬於較中型的滑鼠。 鼠型設計屬於較圓弧的對稱式設計,左右手皆可使用(但僅有左側有側鍵)搭配磨砂材質,讓整體握感、觸感都相當不錯,撇除打孔設計,乍看上去很相似自家另一隻RIVAL 3 WIRLESS電競滑鼠,另外如同RIVAL 3 WIRLESS一樣,在睡眠模式下需任意點擊按鍵才能喚醒滑鼠,這點可能需要稍微習慣一下。 而官方也知道玩家們會擔心這種打孔外殼容易受到外在因素而損毀,官方在內部電路板上都添加了塗層讓AEROX 3 WIRELESS通過IP54防護等級,有效防水、防塵、防汙、防油及防毛皮等,。 為了輕量化就連底部也是採用打孔設計,鼠腳的部分採用圓形設計,分布於4個角落,面積雖然看似小了些,不過在輕盈的配重下,整體滑移相當流暢。 而AEROX 3 WIRELESS採用自家TrueMove Air光學感測器,提供高達18,000 CPI(DPI),IPS為400(在SteelSeries QcK鼠墊上),加速度來到40G;連接模式提供了2.4G、藍牙5.0與有線連接共三種連接方式,滑鼠內無設計接收器收納槽,所以外出使用還是以藍牙為主。 Roccat,係來自德國、歐洲首屈一指的電競品牌,其創新的研發技術,在性能與使用者舒適度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性,不僅如此,機體的外觀設計,也有獨到的美學風格。 本款Roccaat KAIN 202 AIMO便是如此,擁有潔白無瑕的純白啞光設計,採用anti-wear耐汗技術,兼具耐用與抗污,12.4 cm x 6.5 cm的長寬設計、重量為105公克,屬中量級選手,操作起來,無論是手感、靈活性都還是相當得宜。 更有獨家精心研發的泰坦微動開關,為滑鼠的點擊機制,立下了新典範,內部韌體還採用了智慧演算法,來改良訊號傳輸,大幅提升點擊速度,而在外部按鍵的設置上,KAIN 202 AIMO沒有繁複的設計,按鍵採典型5鍵+DPI鍵的模式,雖然簡約,但什麼都有,讓玩家們能在分秒必爭的虛擬戰場裡衝鋒陷陣。 現階段無線電競滑鼠的標配,幾乎都是以1,000輪詢率作為標竿,KAIN 202 AIMO也是如此,並採用PixArt owl-eye光學感應器(PMW3335),最高可調整至16,000 DPI,並具有400 IPS、40 G的「敏捷屬性」,並配合上提升智慧演算法所帶來的、提升16毫秒的點擊速度,讓玩家們在戰場上所下的指令,總能先別人一步。 在連結方式上,KAIN 202 AIMO也是使用最典型的模式,2.4 GHz紅外線連結配合PixArt的最新無線設計,功耗更低、但卻不失精準度,就算玩家們不是「電量精算師」,還能透過USB連結線,讓KAIN 202 AIMO變身成有線電競滑鼠,使用上完全無縫接軌。 電競部品有RGB燈效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事了,透過ROCCAT SWARM,KAIN 202 AIMO也有1,680萬種顏色可供玩家調配,讓掌貼區的冰豹LOGO炫彩流動,仿佛芬蘭神話中萬年冰封的冰豹眼眸。 在Mouse Rate Checker中,KAIN 202 AIMO的輪詢率相當平穩,僅有些微的波動幅度,基本維持在1,000 Hz上下,十分穩定。 而在MousePlot評測程式上也是如此,400 DPI設置下的輪詢率,也很有規律地在1,000 Hz上下波動,基本沒有掉得太多;調升至1,600 DPI後,與400 DPI的情況一樣,波動的規律相當平穩,但無線電競滑鼠畢竟還是缺了線材,有一丁點的超限,其實並不為過,不過基本上人體是感覺不到的。 而在反應速率方面,400 DPI的設置下在1毫秒的基準值上略有浮動,但大致還算穩定,換到1,600 DPI之後,波動的幅度也與400 DPI差不了多少。 以上便是本次13支無線電競滑鼠的介紹,不知道對已經是無線電競滑鼠陣營的你、還是正在有線與無線之間猶豫不決的你有沒有幫助呢?如果還是挑不出來,沒關係,這就和選情人一樣,就算外貌、身材都是你的菜,但實際上還是要相處過才知道,因此,如果從外型、規格的介紹中,還是仍然選擇障礙的話,不如就直接蒞店體驗吧,手感最重要,就像小編那句老話,沒有最強的、只有最適合你的無線電競滑鼠。 1. 2.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還在猶豫此時有線勝無線?13支無線電競滑鼠說給你聽 — 上集《紙上談兵篇》
「滑鼠」是我們對電腦、或對遊戲中自己的化身下指令的一位指揮官,因應時代與科技的更迭、有線滑鼠市場也逐漸飽和,而拋掉了線材的限制,促使我們能夠擁有更大、更舒適使用空間的「無線滑鼠」,便開始逐漸地擁有了自己的地位。 而電競產業的急速成長,就如同正午豔陽般熱烈無比,電競筆電、電競螢幕、電競顯示卡等,各式電競部品層出不窮,也如同我們在遊戲中扮演的人物所穿的裝備一樣,頂裝之後,過陣子又會再出一套新的裝備,也因此,無線滑鼠的觸手也往電競產業伸了過去。 但除了基本的左右鍵設計之外,包括如多鍵數編程功能、DPI微調系統、IPS、最快加速度等等這些功能的演化,已經讓有線電競滑鼠獨佔這個產業許多年日,而在虛擬戰場中的我們,比一般日常使用者、商務人士還更需要電競滑鼠的靈敏性與功能性,每一秒的滑鼠指令都將可能影響戰局,而拋棄線材、訊號接受尚待存疑的「無線電競滑鼠」有什麼資格能夠與有線電競滑鼠一別苗頭?進一步來說,改用「無線電競滑鼠」能為我們的虛擬戰場帶來什麼致勝關鍵嗎? 哎,別的不說,科技的進步與各家廠商的不懈研發,還真的讓無線電競滑鼠有了這個資格,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就讓小編來與你說分明! 以最基本的線材與接收器來區分的話,滑鼠能分作有線與無線滑鼠。有線滑鼠的優點不外乎在於,能夠直接連結電腦、無視訊號干擾,讓操作延遲趨近於零,能夠保證手部操作與電腦螢幕的顯示達到百分百同步,並具有相當廣闊的相容性,只要是能夠連結USB Type-A、並支援滑鼠的裝置便能使用,甚至講個更虛無飄渺的,只要妥善使用,有線滑鼠便能在有限的壽命裡,做到永續使用的概念,直到壽終正寢。 而無線滑鼠,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線材的滑鼠,這也是它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只要利用藍牙、USB接收器,就能在有限的範圍內作到最自由的操控,舉個例子來說,插上USB接受器之後,只需以秒計的配對時間,小編我就能躺在離電腦5公尺遠的沙發上操控電腦,這完全是有線滑鼠無法比擬的。 相比有線滑鼠來說,無論長短,只要是線,都會導致「有時候連結線會卡在某個凹槽裡,滑起來有點卡卡的」的這種一定程度上的使用干擾,桌面也會因為線材擺放,而稍有凌亂,甚至會進而讓視覺影響個人情緒。 雖說有種種的優勢,但無線滑鼠也是有缺點的,無線滑鼠拋去了線材,因此訊號延遲便產生了,甚至廉價一點的無線滑鼠,都有可能會發生操作與顯示無法同步的狀況發生,而多虧科技進步,各家廠商也努力不懈的研發,以現有的技術來說,大抵上無線滑鼠的訊號延遲,都已經能壓制到讓人體無感的地步了,這也是無線滑鼠開始迅速崛起的原因。 另外就是,無線滑鼠沒有線,所以需要吃電,有的則是能利用USB充電,在充電的時間內暫時變換成有線滑鼠來使用,而有的可能需要更換電池,這種類型的無線滑鼠其實挺令人困擾,除了重量較重以外,只要一時之間找不到電池,那焦躁感可是非同小可。 其實以目前紛紛開始支援Type-C連接充電的方式下,玩家很容易可以透過手邊的充電裝置來解決電力問題,就算臨時電力不足也都可以透過各家專屬技術達到快充的目的(充電幾分鐘就可以延長使用數小時、甚至更多),或是隨手放在部分廠商推出的無線充電裝置上,電力問題也都有了解套方式。 而在有線與無線這兩派之下,還能細分出3種類別的滑鼠:最基本的、日常使用的3鍵5鍵典型滑鼠、具有Switch功能可在多裝置間聯動的商務滑鼠、以及本次主軸的電競滑鼠。 那麼電競滑鼠需要什麼呢?以諸多可以被當作電競比賽項目的類型遊戲來看,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除了戰術運用以及玩家本身的操作技術之外,那個「器」就變成了至關重要的其中一部份。 滑鼠本身的尺寸與重量會影響使用者的操作習慣,而機身與抓握區的製造材質又會影響手感,再者,DPI、輪詢率、IPS、加速度等滑鼠規格上的項目,又會因為使用者的敏感度而有所不同。 我們先從最基本的製造材質開始說起,以這部份而言,有線與無線幾乎是可以套用的,市面上最常見的滑鼠製材便是塑膠,在重量方面,相對輕巧,不過某部分塑膠製滑鼠也會有額外提供砝碼加重的功能,且製作成本也相對低廉,當然售價也會相對便宜許多,另外一個大宗製材便是金屬,以滑鼠金屬製品來說,視覺與觸覺的質感會來得比塑膠優上許多,但缺點就是相對厚重,容易使手腕疲累。 而在電競戰場中,「手滑」這種低級錯誤基本上是不被容存的,因此絕大多數的電競滑鼠都會在抓握區上,使用有別於機體材質的橡膠、矽膠、類皮革等材質,而橡膠材質的優點就是耐用,但對於易流手汗的玩家而言,卻不友善,容易卡上油脂或污漬,除了清理上極為麻煩以外,長久使用下來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手感影響;而矽膠類的親膚材質,除了止滑之外,拿捏上也相當舒服,但用久了還是會有變質的情況發生。 當然也會有一樣與機體使用同樣材質的滑鼠,並在抓握區上製造出數道細小凹槽或細紋,來加強抓握力。 說完了有關滑鼠手感的要點,再來說說內部細節,滑鼠按鍵就有如「板機」一樣,係下達指令的最後一個步驟,而從按鍵結構來說,一般較廉價的、無論是日常、商務還是電競滑鼠,都靠著裡頭的兩顆微動開關來作用,微動開關的製造廠商有很多,比方Omron等等,當然也有使用自製微動開關的存在,比方ROG Gladius系列,使用起來的反饋力道會比較特殊,不過按鍵手感這東西太主觀了,微動開關主要還是針對按鍵壽命來挑選,有些玩家甚至會自行升級或更換,獲得更高層級的CP值。 因此,電競滑鼠本身,並沒有絕對第一的存在,只有適不適合自己,那麼,有線電競滑鼠與無線電競滑鼠之間呢? 各位玩家試想一下,如果今天你是一個在戰場上的士兵,提著步槍衝鋒陷陣,但卻有一條制約線綁住了你的槍與大腿,那使用起來肯定有很大的侷限,而在前文就有提到,無線滑鼠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可以在「有限的範圍內作到最無限的操控」,有線電競滑鼠與無線電競滑鼠之間,最大的差異也在於此,因此可以說,使用無線電競滑鼠的話,那麼你的手臂將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你的手臂獲得了真正的解放之後,那麼我們再來談談你的「武器」,也就是無線電競滑鼠,究竟需要些什麼? 首先來說有線電競滑鼠與無線電競滑鼠可以相互套用的項目:規格,不外乎是有低延遲、高反應速率、高輪詢率,以及可以調整的DPI上下限,而在外部裝置上,除了基本5鍵以外,某些更高階的滑鼠還具備巨集鍵,甚至還有「狙擊鍵」的電競專屬設計,而且所有的按鍵功能都能讓玩家們自定義,但別忘了,沒有RGB燈效的滑鼠,怎麼能稱作電競滑鼠呢?(笑 而說到輪詢率(Polling Rate),這指的是滑鼠內建的微型控制單元(Micro Control Unit,簡稱MCU)與電腦之間的訊號傳輸頻率,而為何會稱作輪詢率?起初鍵盤與滑鼠傳輸介面本為IBM所設計的5-Pin DIN介面,演變為PS/2 6-Mini Pin DIN傳輸介面,而目前已逐漸被USB介面所取代。 PS/2傳輸介面主要是通過向系統發送中斷指令來進行工作,簡單說,就是鍵盤或滑鼠主動向CPU下達指令,系統解讀相對簡單,因此,嚴格說起來,PS/2介面的傳輸延遲會比USB介面還要來得更低,更適合電競使用。 而USB傳輸介面,則是透過系統輪流詢問鍵盤與滑鼠的指令來完成工作目的,也因此稱之為輪詢率(Polling Rate),早期滑鼠預設輪詢率基本為125 Hz,反應時間為8毫秒,也就是125 Hz輪詢率之下,每8毫秒回送數據給系統,更簡單的說,Hz的數字越高,游標的動作越精細,常見的輪詢率頻率除了125 Hz之外,還有500 Hz,目前電競滑鼠則以擁有1毫秒反應速度的1,000 Hz輪詢率為大宗。 各位玩家不免會好奇,8毫秒反應速度的125 Hz輪詢率與2毫秒反應速度的500 Hz輪詢率相比,到底能不能感覺出來?其實仔細一點,還是能體驗出一些差異,但1毫秒的1,000 Hz輪詢率的電競滑鼠呢?1毫秒與2毫秒,人體應該無法感知到才對吧?而這就需牽扯到玩家自身的電腦配備與螢幕更新率的差異了。 假設玩家們的配備,自認為只有在中低階層,那麼使用500 Hz輪詢率的滑鼠可能會比較適合你,而高階配備的玩家,便可以在500與1,000 Hz輪詢率之間,依照使用手感來做調整了,但輪詢率如果低於500 Hz的話,那麼,即便是頂配硬體也會有卡幀的情況發生,但使用中低階硬體的玩家,就算用了1,000 Hz輪詢率的滑鼠,也不用太擔心,大部分電競滑鼠都能透過程式作輪詢率的調整(比方說:Armoury Crate)。 而在選購滑鼠時,最常聽到的名詞可能就是DPI(Dots Per Inch)了,DPI係指「滑鼠移動1英吋,螢幕上游標所移動的距離」,另外還有CPI(Count Per Inch),而這則是滑鼠每移動1英吋,內建感應器的解析度能力,兩者概念殊途同歸,而這邊本文主要以DPI來做解說。 我們撇除那些太生澀的專業用語吧,簡單說呢,從螢幕左方移動游標到右方,如果將DPI設置得越低,那麼滑鼠移動的距離也就越長,需要耗費的力氣也越多,反之,DPI設置越高,滑鼠移動的距離就越短、更省力,甚至輕輕一動就能直達右方,但其實DPI跟螢幕解析度其實也有關聯性,但目前主流顯示器都已具備FHD解析度,基本上來說,滑鼠設定為1,600DPI來做日常操作就已足夠,更何況如今的電競滑鼠DPI都已動輒破萬。 那DPI越高越好嗎?這可不一定,現今的電競滑鼠,雖說都已調高了DPI上限,但其功能的重心在於「DPI的可調整性」,職業玩家可能有固定使用、或愛用的DPI數值,但我們這群業餘玩家,除了自己習慣的DPI值外,也可能同時玩FPS遊戲(如《鬥陣特攻》或是RTS遊戲(如最近剛發售的《世紀帝國4》),這兩種類型所需要的DPI數值就完全不一樣,因此可以調整DPI的電競滑鼠,才是我們最先要考慮的對象。 除此之外,還有最大速度與加速度,最大速度指的便是IPS(Inches Per Second),每秒可移動的英吋數,也就是滑鼠內的感測器所能偵測到的最大速度值,假設超過了感測器所能偵測的上限,那麼就有可能會出現游標卡頓的問題,以致操作不順,因此若有快速移動滑鼠的需求,那麼IPS的數值上限就使得非常重要了。 加速度,指的就是「G力」,也就是在突然移動滑鼠時,滑鼠感測器所能追蹤到的加速度,更直觀一點的說法就是,G力越高,就越能維持滑鼠瞬間啟動的靈敏性,依照目前頂高階的電競滑鼠都具備50 G以上的加速度,中高階則有30-40 G的滑鼠G力分級來看,大致上都能跟得上玩家們突然啟動滑鼠的速度。 另外,還有一個時常被玩家們忽略的要件:「滑鼠墊」,常見的材質有編織布、塑膠、玻璃以及鋁,可別小看滑鼠墊材質的選用,那可是與上述所有規格的息息相關,但這也與使用習慣有所區別,建議玩家們還是多方嘗試看看,才能找到最合用的滑鼠墊,不過也有主打在任何材質上都可以滑動的「任性滑鼠」,如Logitech MX Anywhere系列。 當然,巨集鍵與RGB的設計也是購買電競滑鼠的一大誘因,電競滑鼠基本都為5鍵,部分滑鼠擁有一些更複雜的按鍵來設定巨集,用以一鍵快速執行多重指令,不過在國際正規電競比賽中,巨集鍵是不被允許的存在,甚至更有滑鼠配有「狙擊鍵」,但這對我們這些業餘玩家來說,完全就是一大助力。 至於RGB燈效,1,680萬種顏色的各式花樣完全是基本款,機體上的燈效位置也各不相同,更能透過各家廠商的自製程式來自訂滑鼠RGB的花樣,比方說適才提到的ASUS Armoury Crate。 關於有線電競滑鼠與無線電競滑鼠兩者可共通參考的項目,都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最後我們來談談,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也就是「連線模式」。 無線電競滑鼠最受到質疑的地方就是連線問題,而這又分成藍牙系統與紅外線連結,通常無線電競滑鼠都具備這2種連結模式,藍牙系統的頻寬為1 MHz,基本上不會對其他設備造成干擾,連結上也相對簡單,不須額外的接收器,兼容性也極為寬廣,只要具備藍牙且支援滑鼠使用的裝置,基本上都能連結。 雖說藍牙規範已到來到5.2版本,如果只是日常或商務使用那還不打緊,但對電競而言,相對紅外線模式,藍牙連線的不確定因素實在太高,穩定性不那麼高,耗電量也高,還不如使用有線滑鼠來得實際,因此藍牙滑鼠並不適合作為電競使用,市面上的無線電競滑鼠,大多以紅外線頻率2.4 GHz來連結。 以紅外線連結模式的無線滑鼠,科技便漸漸從27 MHz開始,改善了低穿透性與高延遲的缺點,一直演變成如今主流的2.4 GHz(目前也有採用5.8 GHz的無線電競滑鼠),只需要一顆接收器便能輕鬆使用,但科技並不是停滯的,如今的2.4 GHz滑鼠已經做到簡直如同有線滑鼠的順暢度,延遲時間僅僅壓縮在人體無法感受的1至2毫秒以內,甚至具有Switch功能的滑鼠,還能同時跨裝置使用,透過電源控制,續航力也大幅提升,至此來說,連線基本上已不構成問題,但缺點就是,連線應用相對封閉,大多數滑鼠無法共用同一顆接收器。 先不說無線電競滑鼠,小編第一次使用的無線滑鼠便是Apple Magic Mouse,其所採用的是藍牙3.0規範,用了6、7年,除了沒電會斷線之外,基本上沒出現延遲的問題,甚至小編還曾用過Apple Magic Mouse來玩過RTS與MOBA類的遊戲,相形之下,針對電競專用的無線電競滑鼠,採用2.4 GHz頻段的紅外線連結,延遲的壓制勢必要比不擅電競的Apple Magic Mouse還要好,因此小編以為,只要無線,延遲肯定還是有,但已經是個不必再擔心的問題了。 從電競項目來看,電競比賽的類型百百種,在桌機、家機、手機上所流行的電競項目又不太一樣,目前在PC端最盛行的應該為FPS遊戲、RTS遊戲與MOBA遊戲,其中又當屬FPS遊戲對滑鼠最吃重,滑鼠精準度與DPI的快速切換,相較RTS與MOBA遊戲,都是FPS類遊戲更與滑鼠息息相關。 而站在電競最高殿堂的選手們,其所使用的配備一直都是我們這些玩家參考的指標,有趣的是,在統計當中,FPS遊戲選手的愛用滑鼠,竟然也發現了Logitech G Pro Wireless、Logitech G Pro X Superlight與Logitech G703的身影,這3款滑鼠都是無線電競滑鼠,對於零容錯率的職業電競選手而言,絲毫的延遲都是不被允許的,但他們卻也使用著無線電競滑鼠,對「無線電競滑鼠的延遲已經低到人體無感,並且不影響操作」這個宣稱來說,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背書嗎? 另外就是續航力的問題,大致上無線電競滑鼠,不是另外吃電池的就是直接可以充電的,當然也能使用機體上的Type-C邊充電邊使用,但另外吃電池的機種,因為會另外延伸出重量的問題,因此市面上無線電競滑鼠的大宗,還是採用另有充電座的方式來維持續航力,但小編就弱弱的問一句:「既然都用無線電競滑鼠了,也都會注意到手機還有沒有電,拿來打電動的滑鼠,怎麼還會忘記要充電?」 不過「充電座模式」可能也會有玩家有疑問說:「這樣不就是間接使用有線滑鼠了嗎?」第一,我們使用的是「滑鼠」,而不是「充電座」。第二,電話本來也是有線的室內電話,現在還不是人人都用無線的智慧型手機,且手機不也需要「插線」充電嗎?小編認為只要注意有電量的心,那麼就沒有續航力的問題,除非電池已經即將壽終正寢了。 或許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或許有線與無線也都各有各的擁戴者,但正在猶豫不決的你、或是苦於線材的煩躁,而想要跳槽的你,無線電競滑鼠搞不好會是一個新的桃花源,而談完電競滑鼠的奧秘、以及有線與無線之間的愛恨情仇後,而小編也在下篇挑了13支無線電競滑鼠,來介紹給各位玩家們,事不宜遲,趕緊跟上腳步,來看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吧! 1. 2.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Razer Orochi V2無線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攪亂出雲國的遠古之力,八岐大蛇再臨電競戰場!
眾所周知,Razer的電競滑鼠總是以蛇類來命名,有山蝰Viper、樹蝰Atheris,也有神話中的蛇,希臘傳說中的蛇王Basilisk、印度蛇神NAGA,而我們亞洲人最熟悉的那條蛇,也就是八岐大蛇Orochi,當然也是電競蛇王Razer的座下悍將。 如今八岐大蛇再次蛻皮進化,堂堂推出了第2代—Razer Orochi V2無線電競滑鼠,將以不到60公克的超輕量級設計,讓玩家們能以迅雷之式突襲整個電競戰場,就像當時在出雲國肆虐的八岐大蛇一樣。 與傳說中的八岐大蛇有點不太一樣,Orochi V2並不是一個龐然大物,僅僅只有10.8cm x 6cm x 3.8cm的體積,相當小巧玲瓏,重量也不到60公克,可以說Razer將Orochi V2敏捷點滿啊,鼠腳方面也以100%PTFE鐵氟龍材質所製,在任何表面上都能順暢移動。 但不必擔心,雖說Orochi V2的機身材質為了極致輕量化,而以塑膠製成,但表面卻做了磨砂處理,並且Razer調降了Orochi V2左右2鍵的按鍵高度,更能提高食指與中指的抓握能力,掌握區也增加了弧形邊緣角度,更加貼合手掌,而拇指所在的左側區塊,也加深了溝槽曲線,提供更加強大的拇指抓握能力,讓無論是習慣掌握法還是習慣指握法的玩家,都能擁有絕佳體驗的抓握感。 Orochi V2擁有典型的6顆可編程按鍵,左、右鍵、中鍵滾輪、左側前後鍵與滾輪後方的DPI鍵,而玩家們都能透過Razer Synapse 3,來自定義這些按鍵的功能,且內建記憶體設定檔,方便玩家在各類型的電競遊戲中切換功能,不過,在傳說中,八岐大蛇是隻有著八顆頭的巨蛇,如果Orochi V2有8顆可編程按鍵的話,相信代入感會更深(笑)。 在滑鼠點擊方面,Orchi V2搭載第2代Razer獨家的機械式滑鼠按鍵軸,可承受6,000萬次點擊,擁有蛻皮後更加強力的耐用度,與更一致性的點擊訊號。 而在傳輸訊號上,Orochi V2內建18,000 DPI 5G光學感測器,解析精準度高達99.4%,還透過DPI鍵即時調整靈敏度,預設400/800/1600/3200/6400,利用Razer Synapse 3的話,便能在最高上限18,000 DPI內作分段設置,輪詢率也為主流的1,000 Hz,但一樣透過Razer Synapse 3的話,能夠在125 Hz、500 Hz、1,000 Hz 3個頻段作調整,讓玩家們能夠以最合宜的操控手感,適應各式各樣的電競虛擬戰場。 而在無線電競滑鼠中,由於依賴2.4 GHz與藍牙的連線模式,因此滑鼠瞬間啟動的靈敏度就變得相當重要,而Orochi V2具有每秒最多450 IPS與40G的加速度,響應速度相當有水準,加上1毫秒的反應時間,掉幀這種情況勢必不會出現在Orochi V2上,但這也與玩家們的螢幕更新率有關,假設更新率太低的話,掉幀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身為無線電競滑鼠的Orochi V2,具備了2.4GHz與藍牙2種連線模式,但電力運作卻是吃電池的,像八岐大蛇的尾巴藏了天叢雲劍一樣,從掌貼處掀開Orochi V2,便能發現3號與4號的電池槽,USB接收器也藏身於此,值得注意的是,3號電池與4號電池雖然可以一起裝置,但Orochi V2在同一時間內只會輸出其中一個電池,也就是說,一次僅能使用1顆電池。 續航力部分,Orochi V2隨附了一顆3號鋰電池,以藍牙模式進行連線的話,可以擁有最多950小時的使用時間,而以2.4GHz紅外線模式的話,便有最高425小時的使用時間,當然,根據玩家們所給予的電池類型不同,3號或4號、鋰電池或鹼性電池,都會獲得不同程度的續航力。 值得一提的是,Orochi V2的2.4GHz紅外線連線模式,可是使用了Razer的獨門技術:Razer HyperSpeed Wireless,連線速度相比其他2.4GHZ連線模式還要快上25%。 在滑鼠滑動軌跡的順暢度上,除了考慮硬體規格的差異外,還得顧慮好夥伴—滑鼠墊的條件。幾乎是一條龍服務,Razer推出最新一代的Razer Sphex V3,厚度僅僅只有0.4mm,對比舊款Sphex滑鼠墊,薄度更薄20%。 並使用堅固的聚碳酸酯(PC)所製,經過Razer自家的測試,能夠應付人體力量的衝擊與撕裂力道,堪稱Razer旗下最硬、也最硬派的滑鼠墊,除此之外,Razer針對Sphex V3的聚碳酸酯表面對光學感測器進行了最佳化,等同為Razer的獨門光學感測器再加上一層Buff,讓順暢度更上一層樓:自黏底座的設計也相當有意思,當我們隨心所欲地在滑鼠墊享受Orochi V2帶來的順暢感時,Sphex V3卻緊緊抓著你的桌面不放,再怎麼激動都一樣,但當玩家們想要更換Sphex V3的位置時,卻又能輕鬆移動,不會留下任何殘膠。 小時候,長輩們都會告誡我們,不要錯失良機、有機會就要好好掌握,但人生多舛,總不盡人意,但總不可能連一隻滑鼠都抓不住吧?不過也有可能跟人生一樣,總是會有意外發生,但沒事,咱們電競蛇王Razer也想到了這點,推出了Razer Universal Grip Tape自黏防滑貼片。 這對於有手汗的玩家簡直是一大福音,貼片有4種剪裁設計,貼片表面除了防滑紋理以外,還係以吸汗材質所製,無論你玩得多激動,都能提供沒有極限的操控性,當然,不會流手汗的玩家也可以用啦。 而Universal Grip Tape自黏防滑貼片,可支援的裝置不僅僅只有滑鼠,只要玩家們想得到、用得到,比如掌機、鍵盤、手把等等,幾乎都能夠使用,貼片黏膠用的是3M的技術,輕輕撕開、黏上即可用,舊了想換掉,也是輕輕撕開、再黏上即可用,完全不會損傷我們的電競裝備。 相較Razer其他「蛇類」滑鼠,Orochi V2一支是屬於小而巧的無線電競滑鼠,不足60公克的體重,在操控上或許一開始會不習慣,但加裝電池之後,滑動Orochi V2的感覺就會變得比較穩定、紮實,這可能是Razer當初設計的小心思吧,左側前後雙鍵的位置也恰到好處,不必特地抬起拇指點擊,機體上的磨砂處理也深受小編喜愛,拿捏起來不僅相當舒適,也不會有一般手指接觸塑膠的澀感。 整體來說,Orochi V2使用起來既省力又舒適,如果你是個喜歡小滑鼠的玩家,那麼這款新出爐的Razer Orochi V2就相當適合你了,那麼,你還在等什麼? 廠商名稱:Razer 雷蛇 廠商官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 SPATHA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有線無線皆夠炫!
-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介紹篇】
- 電競鍵盤怎麼選!軸體是什麼?鍵程好重要、無線或有線?30隻市售電競鍵盤大開箱!
- 市售30隻電競鍵盤大開箱!2019返校買電競鍵盤看這裡
- 就敢與眾不同! 專訪華碩ROG STRIX SCAR III、HERO III電競筆電設計理念
- 還在猶豫此時有線勝無線?13支無線電競滑鼠說給你聽 — 上集《紙上談兵篇》
- Logitech Pro X電競鍵盤實測開箱,鍵盤DIY巔峰、熱插拔鍵盤軸體自己換!
- ROCCAT NYTH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滑鼠中的頂尖之作!
- T.C.STAR CHAOS電競鍵盤實測開箱,遊戲打怪優質選擇!
-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測試篇】
- 華碩TUF Gaming K3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實測開箱,低調內斂、高調光效超酷炫!
- Razer Basilisk電競滑鼠實測開箱,為FPS玩家量身打造的專業首選!